產品
12月15日,經微信洗稿投訴合議小組評判出的首例洗稿案產生:公眾號「精英說」12月11日發表的文章《數萬回不了家的“流水線”嬰兒,從“天選之子”到被嫌棄的一生,有誰能為他們的生命負責?》,被判定洗稿公眾號「看客insight」11月28日發表的文章《第一批被選為“超級人類”的小孩,后來怎樣了》。
據了解,微信從洗稿投訴合議小組中隨機邀請了100人參與合議,共回收56份有效結果,有94%認為原文洗稿。一位此次參加評判的合議小組成員透露,在判定之前,微信有一個頁面,列了幾個如何判定洗稿的點,以此提醒參與評判的人;在具體判定時,系統給提供了三個材料:原文、疑似洗稿文及投訴方聲明。
據悉,“洗稿投訴合議小組”是指經微信公眾平臺邀請,作為中立方對平臺有爭議的信息內容作出合議的小組。對于堅持原創、無抄襲違規歷史的原創作者,平臺將持續通過微信服務通知方式邀請其加入“洗稿投訴合議小組”,后續還會繼續邀請,暫不支持自主申請。經小組合議,若文章存在“洗稿”,“洗稿”內容將會被替換為原創作者的內容展示,合議結果也向用戶公開展示,同時帳號也會受到相應處理。
毋庸置疑,首例微信合議洗稿案的產生,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原創作者的權益,同時也對平臺上其他玩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但微信對洗稿行為的機制化處理,能否對整個行業起到示范效應,更值得我們期待。
對此,《人民日報》刊文稱:就微信這一次推出合議機制來說,雖然姍姍來遲但也表達了反對洗稿的鮮明立場,邁出了整頓秩序的重要一步,加大對洗稿行為的甄別力度,不失為一種主動作為和管理創新。但要想根治這一頑疾,恐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。解決問題單靠一兩個公司、平臺的努力不行,必須靠行業自律、監管部門出臺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,斬斷洗稿行為的利益鏈條,重塑內容生產良性的生態環境。
p0